8月15日上午,中信重工突破“卡脖子”技術和礦山重型裝備極限制造,為山東黃金集團卡蒂諾納穆蒂尼礦業項目研制的Φ8.2×12.7m溢流型球磨機,順利完成工廠試車并交付客戶,標志著我國在大型碎磨裝備自主研發和制造領域再創新高。
紫金礦業集團、江銅集團、鞍鋼集團、中國有色礦業集團、中國黃金集團、銅陵有色金屬集團、北京建龍重工集團、洛鉬集團、中國銅業、金川集團、五礦礦業、盛屯礦業以及必和必拓集團、艾芬豪礦業、歐亞資源集團、眾一伍德工程有限公司等國內外客戶領導,中國恩菲、中國瑞林、北方礦業、中藍連海、鞍鋼礦院、礦冶集團、東方燕京、中冶長天、鄭州大學、河南科技大學等設計院和高校專家,河南省科技廳、洛陽市科技局領導,共200余人現場見證這一振奮人心的時刻。
中信重工全體班子成員出席試車交付儀式。中信重工黨委書記、董事長武漢琦,山東黃金集團副總經濟師、集采中心主任段慧潔,礦管集團副總經理王成共同為該球磨機試車剪彩。中信重工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張志勇致辭,副總經理瞿鐵主持。
試車交付現場,Φ8.2×12.7m溢流型球磨機巍然聳立,既是目前“中國造”首臺套最大球磨機,也是我國出口海外規格最大球磨機,在技術性能、工藝制造、加工周期等方面實現新躍升。中信重工按照國際標準、國際規范,應用變頻雙驅同步電機驅動、大型純靜壓軸承及潤滑、智能負荷傳感、大模數開式齒輪設計及制造等關鍵技術,采用三維參數化設計和智慧工廠智造的高效能、高運轉率、低維護量特大型球磨機,代表了目前國際高端礦業裝備先進水平,成為中國企業攜手“走出去”的又一杰作,為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再次增光添彩。
張志勇總經理在致辭中表示,中信重工致力于推動全球礦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突破了高效資源開采、高效節能礦物加工、礦業裝備實驗選型、極限制造及裝備智能化等多項制約行業發展的重大技術難題,全方位助力金屬礦、非金屬礦領域多種事關國家戰略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礦產資源的高效開發利用,能夠為全球客戶提供大型提升機、破碎機、破碎站、高壓輥磨機、礦用磨機、立式攪拌磨等礦山核心智能主機和碎磨全流程系統解決方案。真誠希望與山東黃金集團等廣大客戶攜手共創新可能,共享“雙碳”目標下礦山智能升級發展新成果,不斷增強國家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保障能力。
山東黃金集團副總經濟師段慧潔對中信重工團隊付出的艱辛努力致以感謝。她表示,納穆蒂尼礦業作為中資礦企在非洲加納的首個金礦項目,將為山東黃金強化全球資源戰略儲備、打造世界級的黃金生產企業奠定堅實基礎。中信重工在搶抓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機遇的同時,不斷滿足客戶供應鏈韌性需求,充分彰顯國之重器強大實力。希望雙方持續深化戰略合作,最大程度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齊心攜手共同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共同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河南省科技廳總工程師高拓在致辭中指出,中信重工加快創新驅動,強化實驗室基礎研究,在超大型節能碎磨重型裝備的高效高可靠性以及智能化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特別是在礦山重型裝備的極限制造技術和低速重載高功率密度傳動系統制造技術方面取得新突破,引領著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此次國產最大球磨機的試車,再次擦亮大國重器的招牌,實現了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為國家資源安全和裝備強國戰略的實現做出了河南貢獻,希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繼續強化戰略支撐。
儀式現場,為感謝山東黃金集團長期以來對中信重工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的貢獻,中信重工副總經理郝兵、王青春分別代表公司,向山東黃金集團贈送“礦山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應用鉆石級客戶”獎杯、加納項目合作設備動態仿真模型。
中信重工副總工程師鄒聲勇宣讀試車質量驗收報告,山金設計咨詢公司副總經理黃發波、中信重工質量部主任韓春陽分別代表雙方簽署、交換試車質量檢驗見證報告。
奮進新時代,砥礪強國志。長期以來,我國礦物資源開采能耗高、效率低,核心技術一直被國外壟斷,關鍵礦山裝備及技術依賴進口。中信重工主動破題,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不斷刷新國內自主研制大型磨機的紀錄:溢流型球磨機直徑從4.27米發展到8.2米;(半)自磨機直徑從5.5米發展到12.2米;累計交付1700余臺套,成功替代進口產品,并出口全球超過68個國家和地區,在“一帶一路”沿線建成一大批礦山示范項目。中信重工礦物磨機還榮膺“改革開放40周年機械工業杰出產品”,蟬聯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強勢進入世界前三強,推動我國礦山裝備產業實現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的重大跨越。
立足增強國家戰略性礦產資源和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能力,中信重工將以此次Φ8.2×12.7m球磨機試車交付為新起點,攜手廣大客戶深度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和全球產業鏈的綠色低碳變革。始終堅持“四個面向”,依托智能礦山重型裝備全國重點實驗室,持續推進高端礦山重型裝備技術創新與深度應用,為服務國家戰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繼續貢獻力量。
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華社、新華網、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河南日報、河南電視臺、洛陽日報、洛陽電視臺等主流媒體,經濟日報、科技日報、中國工業報、中國有色金屬報等行業媒體,以及中國證券報等財經媒體,紛紛聚焦關注試車儀式,并進行全程跟蹤報道。





